编者按:70年前,重庆白公馆、渣滓洞300多位牺牲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烈士,在残酷的斗争实践中总结出的“狱中八条意见”,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这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“血的教训”的“狱中八条”是如何诞生的?“狱中八条”到底写了什么?《声动红岩》和你一起追忆。
“狱中八条”:烈士最后的嘱托
70年前,关押在白公馆、渣滓洞的300多名革命志士,在遇害前总结党内存在的问题,向党提出了八条建议,这就是后来的“狱中八条”。这是革命先烈用鲜血书写的忠诚,也是留给后人求解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”的答案之一。
这是一份诞生在黑牢里的报告,是烈士们“最后的嘱托”。
1948年4月初,重庆的国民党特务以破坏《挺进报》为突破口,抓捕了135人,党在重庆的地下组织几乎全被破坏,甚至牵连到整个四川的地下党组织。由于叛徒出卖以及三次武装斗争的失败,关押在白公馆、渣滓洞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达300多人。
在这个过程中,共产党员罗广斌被捕,他起初被关进渣滓洞监狱二楼7室,和他以前的领导张国维同处一室。张国维叮嘱罗广斌要注意搜集情况,征求意见,总结经验,有朝一日向党报告。
由此,一场总结经验教训的“大讨论”在黑牢里秘密展开。
1949年1月17日,江姐口头拟了一份讨论大纲:“一、被捕前的总结;二、被捕后的案情应付;三、狱中的学习。”这也成为日后“狱中八条”形成的基础。
1949年2月,罗广斌被转押到白公馆。他与同室难友、曾任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的刘国鋕,曾任重庆北区工委委员的王朴以及曾任《挺进报》特支书记的陈然等,进行过多次深入讨论。狱中意见在此逐渐完善、成熟。
罗广斌在白公馆、渣滓洞被关押期间,利用放风等机会和大家交换意见,“狱中八条”表达了白公馆、渣滓洞革命烈士的集体意见,反映了最真实的斗争情况。
1949年11月27日,阴雨绵绵。革命者们甚至都能听到江对岸解放重庆的隆隆炮声,然而,敌人最后的疯狂也开始了,前后300多名革命者倒在了敌人的枪下。
当渣滓洞大屠杀的火焰还在燃烧之际,罗广斌和尚未被杀害的10多位狱友,趁敌人疏于看守之机,冒死冲出白公馆,蛰伏乡间,3天之后迎来重庆解放。
为了执行难友们的嘱托,脱险后的罗广斌每天奋笔疾书,凭借记忆整理出同志们在狱中提出的意见。1949年12月25日,即重庆解放后的第25天,罗广斌写成了《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》,上报给了中共重庆市委。
《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》收藏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。
报告有七个部分,现存第一、二、三、七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大部,而第五、六部分已经遗失。总数约3万字,现存2万多字。第七部分即“狱中意见”八条是《报告》的核心部分,共两页,约3000多字,完整地保存下来。1989年,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、研究员胡康民,根据川东地下党老同志萧泽宽等提供的线索,在重庆市档案馆找到了这份报告。随后他采访了罗广斌生前许多战友,阅读了大量档案,全面了解这份报告后面隐藏的鲜为人知的历史,将《狱中意见》中的八条概括成今天广为人知的“狱中八条”:
1、防止领导成员腐化;
2、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;
3、不要理想主义,对上级也不要迷信;
4、注意路线问题,不要从右跳到“左”;
5、切勿轻视敌人;
6、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、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;
7、严格进行整党整风;
8、惩办叛徒特务。
红岩革命纪念馆内展出的“狱中八条”
“狱中八条”的内容朴实无华,明白简洁,却内涵丰富,揭示了党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许多带规律性的东西,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,发人深思,促人深省。
“狱中八条”是一份珍贵的党史资料,一份厚重的党性教材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嘱托。
“希望组织上注意经常整党整风,清除非无产阶级的意识,纯洁我们的队伍。”这是烈士许晓轩在临刑前对党组织唯一的意见。
“每一条都是革命者用鲜血在建言,令人动容!”“70年过去,读来依然发人深省!”……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“狱中八条”展台前,总有观众久久驻足、凝视深思。
70年后的今天,重温“狱中八条”,像是一次与烈士们跨越时空的对话,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警示。它警示每一个党员干部: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;强化党风、政风建设,确保风清气正。
立于新的时代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作风建设入手、打虎拍蝇惩治腐败,扎紧从严治党的制度笼子,党的建设更加制度化、规范化。红岩烈士们的谆谆嘱托转化为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的有机结合,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、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增强,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。
来源:爱尚思政课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2V7ZqO3sr0Sq4GfacY9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