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长洪,女,民革党员,毕业于葡萄新京官网社工A0501班。现任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,重庆市妇联副主席(兼),全国妇联第十一届、十二届执委,重庆市政协第五届委员。2012年被重庆市民政局评为“重庆市优秀社会工作人才”;2015年被民政部评为“首批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”;2016年被重庆市妇联评为“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”;2018年被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、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市渝中区首批“渝中英才”;被全国妇联宣传部 中央网信办社会工作局评为“百位巾帼好网民故事”;2019年被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评为“重庆英才计划”。
该同志长期扎根基层,主动服务困难弱势群体,带领团队一起为精神障碍患者、社区服刑人员等提供个性化、多元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,支持他们回归和融入社会。自2013年开始,10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、500多名在社区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和近1000名农村“三留守”人员提供心理疏导、精神慰藉、困难帮扶、资源链接、生计帮扶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。
支持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,促进他们更好融入社区生活。带领团队为在社区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提供心理疏导、社区照料、困难帮扶、社会融入、资源链接、政策协办等服务,创新性的探索了以患者为中心、社区为平台、医院为支撑、政府为保障、社工为纽带的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关护服务模式。近年来,团队累计为渝中区、沙坪坝区、南岸区的600余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,建立了8个专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的社区社工站,支持其稳定地在社区生活,有效降低发病率和肇事肇祸率,在社工服务介入的社区未发生一例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件。
支持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认知行为矫正,帮助他们重返社会。带领团队为社区矫正人员开展一对一关爱服务,主要通过资源链接、心理支持、认知行为矫正的方式,为社区矫正人员链接就业资源,办理政策支持,提供监护人监管服务,陪同参与社区公益服务,矫正对社会不合理的认知,协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从生活上、工作上、心理上全方位关注和服务,减轻其后顾之忧,降低其对外界的负面情绪,促使其全身心渡过社区矫正期。并开设社区矫正人员“生命教育课程”及“法律小剧场”小组,促进社区矫正人员更清晰地认识自己,并聚焦法律法规地学习,推动其选择合法的途径应对生活中的困境,学会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使用合理的行为模式,促进社区良性互动。
积极融入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,助力农村“三留守”人员主动脱贫和营造良好乡风。带领团队深入农村、农户、特别是建档贫困户家庭深入了解情况,并结合该村实际一方面针对建档贫困户进行一对一个案跟进服务,为其协调和联络资源,协助其解决生活困境;另一方面利用闲置的广播资源,创造性的开展了“广坪之声”,使社工摇身一变成为电台DJ,将武隆的时事新闻、山村见闻、社工服务等进行定期播报,为村民了解、参与村中事物和社工服务提供了便捷通道,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喜爱。此外,社工还利用现代化设备,在村里开通了“移动电影院”,将传统的走村放电影带到村民身边,串起村民的感情联结。社工在坚守专业服务方法的同时,结合当地资源,以村民乐于接受的方式走进农村和农户,让他们了解社工,并在社工的引导下为本村的发展献计献策。
疫情期间,李长洪带着“冬青”社工双线作战,“线下”到各自居住的社区报到做志愿者,协助社区做排查、入户、宣传、值守等工作;“线上”通过电话和微信联系服务对象,特别是精神障碍患者和高龄独居老人,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开展针对性的服务。她几经周折,多方联系,自己掏出7万元筹集了15000多个口罩,将一部分口罩送给社区的困难弱势群体,一部分捐赠给了疫情防控重地——医院和社区。有一天,她接到了项目服务辖区杨阿姨的求助电话,因为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儿2月中旬发病了,不断撞墙,但因疫情无法出外就医,面对狂躁的女儿、瘫痪的丈夫、哇哇哭的外孙女和几乎空了的冰箱,杨阿姨觉得生活不下去了。李长洪爬了9层楼梯到杨阿姨家,“我刚敲门,里边一声怒吼‘家里没死人!’她赶紧说是刚才联系过的社工,来送口罩”。阿姨开门后边哭边绝望地说,‘我真希望一家人都得了新冠肺炎,这样也好让政府处理’,李长洪一边疏导她的情绪,一边问清她女儿的情况,联系了社区卫生中心问能不能我去帮着取药,得知这种情况必须监护人亲自去,就跟他们约了时间。”第二天,李长洪陪杨阿姨去医院取了药,带着给小女孩的玩具,到家里指导杨阿姨监督女儿服药,帮她梳理了相关救助政策,缓解她的焦虑和对生活无着的担忧。“后来电话回访,她女儿的病情稳定了,她的情绪也好了很多。我们会一直持续关注,疫情结束后还会帮助她提出相关救助申请。”李长洪说。
疫情初期,为情绪起伏的精神障碍患者做情绪安抚、为高龄老人陪医送药做代购、劝说不戴口罩每天出去东游西逛的爷爷安心居家、为天天吵架的老夫妻做调解……李长洪说,自己的力量很小,但能带领团队在疫情防控中实实在在做些事情,这是她身为社会工作的责任和骄傲。
社工毕业十二年,李长洪不仅为服务对象带来了正向改变,还积极与社区社会工作者联动,动员辖区内行政及医疗等资源,助推“三社联动”和“全科+专科”的服务模式;此外,和团队合作出版了《扶贫社会工作服务指南》和《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指南》两本专业书籍,推动编制了《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指南》和《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指南》两条地方标准,以大坪街道社区矫正对象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《少年张望》获得全国首届微电影大赛提名奖,为推动社会工作的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;并带领团队获得了民政部“全国首批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”“全国第二批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”和“全国三八红旗集体”等荣誉称号。